新闻中心

服务热线0352-2398555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

康复治疗为何需要趁早

发布时间:2022-10-20点击:367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2位致死疾病,第1位致残疾病[1]。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将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减少功能障碍,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国内外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问题。


根据科委十五攻关重大课题提出的三级康复体系,其中一级康复体系:早期康复指从发病到发病后4周的阶段的康复。


研究指出76%的运动障碍、57%的认知障碍以及75%的抑郁与是否早期康复有关,脑卒中后进行早期康复能够有效地促进疾病的康复,减轻病人的残疾,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减轻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和肺炎等并发症[2-4]。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理念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神经康复的重要基础,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或侧支循环的形成,脑损伤后通过早期的康复运动训练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给予尽可能多的良性感觉和运动刺激,促进大脑功能的代偿和重建。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患者的自愈能力很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其周围神经元并没有坏死或凋亡而是可传导衰竭,形成一个半暗带区域,其脑血流介于功能损害和形态损害缺血阈值之间,结构和功能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的恢复能力。


随着大脑病变区域水肿的消退、血肿的吸收、颅内压的下降和部分坏死区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的过去,以及原始本能的患肢学习健肢的过程,对大脑的功能修复均起到促进作用。


卒中后心理康复护理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大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拒绝进食、不主动参与康复治疗、肢体偏瘫、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等,少数严重者具有自杀倾向,因此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实施互动式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


卒中后良肢位的摆放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由于疾病所致的肢体偏瘫,患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活动减弱,以及肌张力降低等,对于正确的卧位和肢体的摆放尤为重要。


康复体位对预防挛缩、抗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并可有效地预防患肢水肿、关节畸形、挛缩及失用性综合征。


2015年一项研究调查了关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需求情况[5],通过评估进入该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了解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对康复治疗的需求情况,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以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


本研究选取了进入该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94例,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75例,年龄26—96岁,基本信息见表1。


该研究评估不同年龄段脑卒中患者患病情况与康复需求情况,主要包括吞咽障碍发生,言语障碍发生以及肢体障碍发生等三个方面。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与康复治疗需求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²=0.267,P=0.992)。见表2。


脑卒中患者认识言语障碍发生率与康复治疗需求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²=10.967,P=0.027)。见表3。

脑卒中患者肢体障碍发生率与康复治疗需求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²=0.098,P=0.999)。见表4。

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卒中后患者出现上述障碍后均需要治疗。同时最新的卒中单元的临床研究显示[6],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最新的卒中后管理指南也提倡卒中的早期康复[7,8]。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诊断与治疗水平均明显提高,如何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评价指标和治疗的目的。


临床上脑卒中后致残的患者并不都是偏瘫所引起的,更多是在急性期到恢复期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康复护理技术及方法导致的,如偏瘫肢体的正确摆放、早期的被动、主动锻炼、整体的协调性等,从而产生姿势性痉挛、挛缩、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残疾,造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因此,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对于环境脑卒中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产品